作者:李明任
(高级工程师 仙作独立观察人)
(明红堂创始人之一)
引言:
根雕是我国传统的工艺美术门类,早在远古时,人们就已经会雕刻木像作为装饰品,1982年清理马山一号楚墓时发现了我国战国时期的根雕作品《辟邪》。近些年,各项收藏热潮方兴未艾,根雕作品以其取材广泛、题材丰富、表现力多样,成为一个独立的收藏门类而广受欢迎。笔者在此就黄花梨根雕的创作和欣赏与读者分享一二。
根雕作品取材常为木或竹,使用树根、树身、树瘤或竹根作为原始创作载体,创作者再通过构思立意,进行艺术加工及工艺处理,创造出人物、动物、器物等艺术形象的作品。根雕不同于木雕,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是根雕要利用材料本身的原始状态进行创作,因为这世上不可能有两件完全相同的树根,所以每一件根雕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,这与木雕的可复制性不同,也是根雕收藏价值的最大亮点。在这其中,黄花梨根雕由于用材的珍稀属性,更受藏家青睐。
黄花梨,由于材料稀缺、木质稳定、木纹瑰丽灵动,自明代以来一直深受文人墨客推崇。在当代,黄花梨家具价值不断攀升,目前市场上的黄花梨原材料价格大多按斤论价,海黄板料基本是每市斤2—3万,根料是每市斤2000—3000元。如此发展下去,或许有一天黄花梨将按克论价吧。其实,早在2009年笔者考察越南黄花梨市场的时候,在越南下龙湾市场就发现当地销售越黄工艺品已经是按克论价了,当时的根料价格是50—60元/克。面对如此昂贵的黄花梨木料,黄花梨根雕作品应如何创作?又该如何对其进行赏析?下文就为您一一道来:
黄花梨根雕的创作
黄花梨根雕因原材料价格昂贵,一般工匠不敢轻易下刀,而雕刻黄花梨的师傅又因其昂贵,通常不愿意去除原材料的太多部分,无形中使黄花梨根雕作品形成了最大限度保留原状的艺术风格,这也正符合了“七分天成,三分雕琢”的根雕基本规律。
黄花梨原材的另一个特点是材料本身的纹理多变与油性好,常见有狐狸脸、鬼脸、山水纹、蜘蛛纹、虎皮纹、蟹爪纹、闪电纹、X形纹等,因此,在进行黄花梨根雕创作时,应充分利用这些天然纹理进行应景创作,如将山水纹直接作为人物山水的自然背景,不琢一刀,可尽得风流。黄花梨按油性不同可分油梨与糠梨,油梨油性足,颜色深;糠梨油性偏小,颜色清雅,这些也应作为雕刻题材的考虑内容。
任何一种艺术表现形式都应在艺术审美的范畴内进行创作,黄花梨根雕除考虑其木材的自身特点外,还得遵循艺术品创作的规律,如艺术品的三种美学表现形式:具象美、意象美、抽象美,而这三种美学艺术表现形式又能反过来,从理论上指导黄花梨根雕艺术品的创作。
黄花梨根雕的具象美
黄花梨根雕的创作,首先必须充分利用树根的天然造型,“自然”的成份愈多愈好,所占比重愈大愈好,追求一种自然天成的乐趣与美学感受。根雕作品的第一种美学表现形式——“具象”就缘于此。一件根雕作品,一经摆放,其所表达的内容便一览无遗,仿佛是大自然的杰作。这类作品其收藏的原则是考虑根雕具象物的精神内涵,那些寓意吉祥、健康向上、朝气蓬勃的作品往往因为可以寄托收藏者的精神或愿望而广受青睐,我们以厦门明红堂红木收藏的一尊具象“金樽”黄花梨大型根雕为例。
这件作品名为《九五至尊》,因体量大,原为“横排”作品,始终看不清作品的意境,亦无法命名。后有一天,笔者在作品前反复观察、思考,并将作品直立,这一直立,一具“金樽”峥嵘全露,故名“九五至尊”。《九五至尊》拍摄时,特地在其身旁摆一小酒樽,二者对比,可以看出此作品是多么地具象,同时151cm高的体量,在根雕黄花梨作品中亦属罕见
.jpg)
【图注:越南黄花梨根雕作品《九五至尊》尺寸:87×70×151cm 作者:李明友】
黄花梨根雕的抽象美
如果说大型黄花梨根雕《九五至尊》代表了具象根雕的典型样貌,以写实手法客观反映了实物的外形,那么抽象的根雕作品就很难被观者一眼看懂了。“抽象”在《辞海》中的解释是:“从具体事物中被抽取出来的相对独立的各个方面、属性、关系等”。抽象,脱离了外在形象,在抛弃表象的同时,只留下普遍认识的几何形态或精神理解,与现实的东西有联系,但是并不以形象的相似为联系。笔者以海南黄花梨根雕作品《高山流水》为例,来说明根雕作品的抽象美。
.jpg)
【图注:海南黄花梨根雕作品《高山流水》尺寸:135×43×62cm 作者:李明友】
该作品取材于传统题材“高山流水”,然而表现的不是伯牙抚琴、子期听琴的场景,而是“巍巍乎高山”和“洋洋乎流水”充满意境情趣的景致。横看作品,三重山峰叠峦成高山,侧看作品宛如奔流不息的潺潺流水。该作品巧妙之处在于,巧借自然,少施雕琢,自然呈现静山动水、动静相生的乐趣。
黄花梨根雕的意象美
谈到意象美,先举个实例,所有的中国水墨画都是意象作品,水墨画不同于西方的油画,非写实亦非抽象,就如大师齐白石所讲的“妙在似与不似间”,折中了“像与不像”的问题,水墨山水,画中的山水似乎我们都见过,又似乎从来都没见到,山就是那座山,山又不是那座山。所以意象是将人的感情渗入客观现实,对客观现实进行有取舍的改造,保留一定形态,却又明显有人为的因素,最终形成的艺术效果就是意象。
意象介于具象和抽象之间,意象是感物而生之意,包括艺术想象。唐朝画家张璪提出“外师造化,中得心源”,画家应以大自然为师,再结合内心的感悟,然后才可创作出好的作品。同样对于根雕,对于具象的作品,创作者重在发现具象之物,对于抽象则尽可能多地保持其原状,让人得以联想,见仁见智。唯有意象的根雕作品,创作者必须倾注个人的思维与感情,面对一块根雕原材料,不同的创作者会创作出不同的作品,因为每个人感物而生之意不同。笔者便以《馨石》之作来略加说明根雕作品的意象美。
《馨石》取材于海黄根料,原材料有不少“白皮”部分,作者在创作时,重点剔除了多余部分,既现奇石之瘦、透、皱、漏的基本特征,似有太湖石之貌,却又不像我们见过的太湖石,这便是根雕意象作品的魅力所在。
.jpg)
【图注:海南黄花梨根雕作品《馨石》尺寸:67×35×80cm 作者:蔡朝忠】
黄花梨根雕的综合美
一件好的根雕作品,可以是具象、抽象、意象美的综合体现,我们以一件厦门洪先生收藏的海南黄花梨根雕作品《天女散花》来说明。《天女散花》原是一截枯枝,虽然是名贵的海南黄花梨,却因势单力薄,按行话说是“肉少”,很难下刀。后经作者苦苦思索,某日灵光一闪,雕成了著名的传统题材《天女散花》。作者巧借枯枝原型,因势利导,在有肉的中下部位置工笔画似的精雕仙女圆润的脸宠、高耸的发簪、丰腴的玉臂,采用的是具象的表现手法;而飘曳的裙摆顺势造型,用的却是大写意的手法,作品更以细雕花儿朵朵,缀连整件作品,使枯枝散发精灵般的生命,底部位置则似抽象的山川河流、芸芸众生。整件作品虚实相间,写实写意,具象、抽象、意象综合运用,恰似一幅意境优美的中国画。
.jpg)
【图注:海南黄花梨根雕作品《天女散花》尺寸:高86cm 作者:蔡永胜作】
本文转载自坝下工艺网